貝雕的前世今生
- 分類:貝雕博物館
- 發布時間:2019-11-11 00:00:00
- 訪問量:0
貝雕的前世今生:
在早期人類社會,貝類是商品交換的媒介,海貝是我國早期原始的貨幣,被稱作貝幣,至今漢字中凡是帶有“貝”字偏旁的都是與各種交易行為相關的詞語。
伴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加快,貝類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色彩和內涵豐富的寓意,既是避兇趨吉的護符,又是美麗的化身;既是神靈的附體,又是財富的象征與身份的體現。因此,遠在山頂洞人時期,貝殼就被穿成串鏈作為裝飾。春秋戰國時期,貝殼被普遍制成項鏈、臂飾、腰飾、服飾等,甚至還出現了馬飾、車飾。
秦漢時期,冶煉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為貝殼的雕琢開辟了新途徑。藝人們將平整的貝殼磨成薄片,再雕出簡單的鳥獸紋圖樣,鑲嵌在銅器、鏡子、屏風和桌椅上作裝飾,從此誕生了一種古老的技藝---“螺鈿”。
宋、元前后,中國民間的螺鈿鑲嵌和貝貼等工藝已經十分流行。圖案發展到各種人物、動物、花卉,做工精美,色彩絢麗。到了近代,在傳統螺鈿工藝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貝雕工藝。
北海貝雕初見于秦漢,成熟于明清。明代以來北海采珠業繁榮,推動了貝雕工藝的發展,其時貝雕技藝以家庭手工作坊生產為主,成品多為珠貝鑲嵌家具及貝殼雕件,有明代屏風《朱柏廬治家格言》等貝雕家具精品傳世?!袄コ孛髟聺M,合浦夜光回”,合浦“珠市”是《廣東新語》所稱廣東“四市”之一,珠貝產量大。當時貝雕以家庭手工作坊生產為主,形式多為珍珠貝殼加工而成的各種花鳥、人物圖案和書法字體鑲嵌家具及貝殼雕件。
六十年代,北海工藝美術合作社成立,貝雕生產進入全新發展時期,貝雕藝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,注意吸收牙雕、玉雕、木雕和國畫等眾家之長,結合螺鈿鑲嵌工藝特點,成功了開發出浮雕形式的貝雕畫和多種實用工藝品,具有貝殼的自然美、雕塑的技法美和國畫的格調美,從此揭開了貝雕工藝史嶄新的一頁。這一時期佳作頻出,獲獎頗多。然而隨著時間推移,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,隨著出口市場的需求減少,原料人工成本的增加,貝雕行業急轉直下。
直到二十一世紀,恒興公司收購北海工藝美術總廠,研發團隊對貝雕加工工藝做了多次技術革新,由原來的染色貝雕轉變為純天然、不著色,原汁原味的貝雕作品,充分展現了其歷史與收藏價值;在傳統貝雕技藝的基礎上吸取國畫的風格和東方藝術的構思,并融入現代設計理念,同時借鑒牙雕、玉雕、木雕等雕刻技法以及“螺鈿”、鑲嵌等工藝特點,傳統與現代相結合,并在題材、規格等方面大膽突破,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古老的貝雕藝術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。。
北海貝雕因其材質為日月精華固化而形成的具有靈光寶氣、古代曾用之為貨幣的貝,而寓意畫中有貝、室中有寶,備受青睞。近年來更是屢獲殊榮,北海貝雕畫這一極富傳統與地方特色的工藝品,深受識“寶”者的喜愛。北京人民大會堂、首都國際機場、國家商務部等重大場館均用北海貝雕畫做重點裝飾,多次被用作國禮。同時貝雕精品畫、各類貝雕工藝品也正在成為民間往來饋贈的佳品。歷時經年,幾十代人心手相傳的北海貝雕,再度于歷史的風塵中綻放出光華。
北海貝雕制作

鳥羽貝雕




《八仙和北?!?img class="imageResponse js-onerror" domain-src="/repository/image/BLoAi-2KQGW3Cys27JjFww.jpg" id="817" src="/repository/image/BLoAi-2KQGW3Cys27JjFww.jpg">

貝雕作品《高爾夫之傳承——從英格蘭到三千?!?,該壁畫以高爾夫發展史為題材,2011年1月由北海市恒興珠寶有限責任公司設計開發,寬18米,高2.6米,現展于北海天隆 ? 三千海會所。

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聯系我們
0779-2033179
地址:北海市海城區云南路西9巷6號
郵箱:1425693871@qq.com

掃一掃,關注貝雕博物館

掃一掃,恒興珠寶公眾號